思政园地

基于管理学角度谈红旗渠精神

发布者:杨永亮  时间:2022-06-06 08:53:46  浏览:


通过学习了解到: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,被人称之为“人工天河”。参观中,队员了解到,林县山多地少,石厚土薄,凿井无泉,引水无源。据悉,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时任林州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,不顾个人安危,排除万难,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。1960年2月,太行山上拉开了“十万大军战太行”修筑一条“人工天河”的序幕。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,向上伸手的产物,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,国家扶持为辅原则,主要依靠林县人民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的。红旗渠工程十分艰巨,粮食紧张、物资短缺、设备技术条件落后,但最终在全县人民努力,各部门的配合及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完美竣工。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,无论受益地区和非受益地区都不顾局部利益得失,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,甚至有80位同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
管理学中常见概念: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。从管理学角度谈红旗渠精神,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把红旗渠精神用于管理学教学中。

一、决策

关于修红旗渠的决策决策的原因是:基于林县大旱,恰逢缺水严重等环境,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等人为一劳永逸解决喝水问题。决策的程序:经过调研,从三处水源里选择平顺的漳河引水,从而有“引漳入林”。决策的影响因素:决策者杨贵书记等人,利益相关者老百姓。老百姓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,大家都可以在事件中得到好处。

二、计划

计划的“5W2H”,修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分四段开始修,每个公社里每人负责修1米,自己带粮食,工具等。目标管理用的非常好,“可以喝上漳河水”的目标管理激励老百姓,主动积极的开始修渠。战略性计划:改名“红旗渠”,给大家美好的前景目标。

三、组织

在修渠的过程中,对组织的理解非常深刻,及时进行调整,突出体现了组织的动态性特点。其中,每个公社承包一段,每个家庭出劳力,全员参与,典型的矩阵型组织结构,后因出现人多杂乱无序等问题统一指挥,改为职能型组织结构,青年洞的修建者青年突击队为项目管理。权力为分权型,管理者和百姓同吃同劳动。用的是参与型决策。

企业文化:红旗渠,深入人心。结合最近的河南洪水,鸿星尔克捐5000万物资,这种行为就是花几个亿打广告也打不出这5,000万的效果。这是最完美的一步棋。这只是抓住了从天而降的的机会,商场如战场,而且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商机,既帮助人民。还救了自己企业。而且大多数人民都会认同他。这是大格局

四、领导

杨贵作为红旗渠的主导者,起到了伟大领导者的作用。他的权力来源为:职位上的权力和人格魅力权等。主要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格魅力,县委书记杨贵本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格魅力,后来重返林县,很多老百姓自觉来看望杨贵书记。和百姓关系较好,权力距离较低,任务结构简单。

五、激励

主要为精神激励,引漳入林,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激励。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:喝水。目标本身的激励。

六、沟通

目标管理本身都有激励作用,沟通成本较低,自制水平仪等工具进行测量,晚上进行沟通汇总。同吃同住沟通非常方便。

七、控制

控制主要是确定控制对象,确定控制标准,进行纠偏。控制对象就是渠的质量,标准就是各种歌曲,这点真的非常受启发,针对老百姓文化素质不高把标准演绎成各种歌曲。纠偏的方法有很多:现场控制:马有金的马老黑绰号,以及各种歌曲(其实是各种标准),事后做不好返工,质量保证50年,出问题负责维修的事后控制。前期的准确测量为了施工的准确,各种歌曲的标准制定都是前期控制。

八、创新

目标创新,不是打井引水,计划创新,隔三修四,组织创新:除险队,工具创新,自制炸药等。

总之:我“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有了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。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,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,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流逝。在新时代新阶段,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,荡气回肠的魅力给予实践队员深刻的启示:艰苦奋斗的精神,自强不息的意志,团队合作的力量,还有勇于奉献的品质,正是当代青年在学习工作中所应具备的。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信仰,成为青年一代不懈奋斗的动力。